当前位置: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2023-05-18 20:35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目前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血脂异常达到40.4%,均呈现上升趋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一直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技术力量雄厚,科室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为特色的专科。心血管病科由住院部、专科门诊、高血压专病门诊、心衰病专病门诊、名老中医工作站、心脏康复组成,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路线。重点收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休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心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一直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每年定期开展举行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心脏节律周大型义诊活动;参加房山区心血管高危患者筛查;每年世界高血压日、世界心脏日,心血管病科均会组织大型义诊活动,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宣教;同对出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及出院健康教育工作;每季度参加党组活动下沉到社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

我们的目标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35岁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不低于 27%和35%;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100%,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

具体做法:

(1)提倡居民定期进行健康体检;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2)知晓个人血压。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者等是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建议血压为正常高值者(120~139 mmHg /80~89mmHg )及早注意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建议血压正常者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3)自我血压管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认真遵医嘱服药,经常测量血压和复诊。

(4)注重合理膳食。建议高血压高危人群及患者注意膳食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并戒酒,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食用烹调油。

(5)酌情量力运动。建议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具有心脑血管既往病史或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判断10年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20%)及患者的运动形式根据个人健康和体质确定,考虑进行心脑血管风险评估,全方位考虑运动限度,以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

(6)关注并定期进行血脂检测。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7)防范脑卒中发生。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房颤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降低血压,控制血脂,保持健康体重,可降低脑卒中风险。建议房颤患者遵医嘱采用抗凝治疗。

(8)学习掌握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初期正确的自救措施及紧急就医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的部位(心前区、胸骨后、剑突下、左肩等)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保持室内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病人步行去医院。早期脑卒中发病的特点是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者麻木,突然说话不清或听不懂别人讲话,突然视物旋转、站立不能,一过性视力障碍、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症状逐渐加重或呈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出现这种情况时,应将患者放平,仰卧位,不要枕枕头,头偏向一侧,注意给病人保暖。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量快速到达医院。抓住4小时的黄金抢救时间窗,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大幅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心血管科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预防为主方针为指引,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强化预防、筛查、干预和患者规范化服务管理。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