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特色 强化能力建设 持续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2023-05-22 10:07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中央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列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国家22个部门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

宁波市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2006年出台全国第二个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2009年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程。2012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促进机制》,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体系。2014年,出台《宁波市县(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与服务标准》,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2018年被纳入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以推进项目为抓手,立足区域特色,强化心理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宁波市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工作成效

(一)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组织。

全市成立了分管副市长为牵头领导,市卫健委为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等17个市级成员单位组成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各区县(市)也根据要求成立了相应组织,强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二)制定了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省关于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工程的有关精神,由市卫健委牵头,形成我市实施方案,以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印发《宁波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工作内涵,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工作经费,开展督导考核;细化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及重点项目推进计划。

(三)建成了心理服务的三级网络

三级心理服务网络建设情况高于国家要求的标准完成建设。全市精神专科医院100%开设心理门诊,39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27家已开设,占比达到69.23%,全市156个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54个设立精神科门诊,开通了精神卫生一站式服务,占比达到98.7%;全市16所高校、785所中小学100%设立心理辅导室,并以市康宁医院东柳分院为依托,成立了市级青少年情绪科普体验馆;融入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理念,实施“五统一”运作模式:即理念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统一、制度统一,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标准化社会心理服务点阳明心坊10家,为居民提供缓解压力、人际关系、亲子教育、调节情绪、睡眠障碍等方面咨询及团体心理辅导等服务,增加社区民众互相交流、支持、关心的机会。

(四)打造了社会心理服务队伍

一是成立了工作专班。宁波市精卫办成立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工程技术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专班,专项推进涉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的队伍培训、专家指导、健康宣教、信息报道和联络协调等工作。二是组建了专家团队。专家组29人,其中2名队长,27名专家队成员。分区情况: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余姚市各3名专家,北仑区、奉化区、镇海区、宁海县、象山县、慈溪市各2名专家,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杭州湾新区各1名专家。三是组建专兼职心理服务和志愿者队伍。依托市和区县(市)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依托宁波市志愿服务We平台,招募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公益讲座、分享会、个体及团体活动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科普宣教等心理支持。

(五)制定了培训教材和计划。

组织市心理咨询专家制定社会心理服务培训教材,尤其是针对涉恐、涉稳、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涉毒、在逃、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上访人员及本地需要关注的其他人员等八大类特殊人群,制定统一教材,并制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此外,针对政法委、卫生、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司法、宣传部、残联、工会、团委、妇联等多部门及各区县(市)精神专科医院分管院长、精防科长及业务骨干等业务人员开展培训。

(六)加强了心理服务可及性。

精神卫生一站式服务基本覆盖全大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精神患者不出乡镇即可配到抗精神病药物,对于不方便出行的患者,基层的精防医生送药上门,确保精神患者疫情期间无一例因不便配药而停药。

(七)提升了市民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

据2019年调查显示,宁波市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地区达到69.8%,农村地区达到60.9%,相较于2009年的42.6%和30.8%已经有了显著提升。

(八)降低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率。

2019年全年全市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司法鉴定属于无刑事/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案件共50起,与去年同期(58起)相比,下降13.79%。

(九)强化了社会心理服务能力。

建立了一支以心理和精神科专家为指导,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为主体,志愿者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并于今年5月整建制组建了宁波市心理应急救援队(同义分队),制订了服务流程,配备仪器装备,“同义分队”的建立标志着我市心理应急救援工作走上建制化、标准化轨道。同时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针对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但从未开展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截止目前一共开展三期,共计93人参加。另外先后举办了各类长程及短程心理治疗技术的培训班百余次。分层分级开展不同对象人群的业务培训。2019年以来,市本级及各区县(市)针对网格员、村干部、社工、心理咨询师、精防医生、信访工作干部、民辅警、心理服务志愿者等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相关人员,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共计91场,5352人次参与。

三、主要做法

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得益于党委政府领导重视,多部门协同,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重点人群心理健康。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项目。

自2010年起,在宁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挂牌成立宁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承担未成年人心理干预、心理疾病诊治及下级辅导机构的指导和培训。在市文明办、团市委、关工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打造了“送给小朋友的心灵礼物”、“轻松备考”、“青少年自护课堂”等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二是开展“宁波市失智老人关爱项目”。

我市在台胞朱英龙先生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启动了宁波市失智老人关爱项目,由市卫健委(当时为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市慈善总会四个部门联合发起,7年来,围绕“认识他、找到他、关怀他、照顾他”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2019年由市卫健委牵头,联合11个部门,签发了第二个五年的实施方案。

三是开展“宁波市抑郁症筛检日”活动。

自2007年起,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与台湾董氏基金会合作,确立每年10月份的第2个周六为宁波市抑郁症筛检日,并在当天与台湾联动开展抑郁症相关宣传。至今,抑郁症筛检日活动已顺利开展十二届,并在部分学校、社区建立了17个抑郁宣传基地,长期开展抑郁知识宣传,受到各级政府、媒体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好评。

四是开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

2019年5月,我市将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订实施方案,选取项目试点,组建16人专家队伍,通过招募、培训,分别组建了老年人心理评估、心理干预以及心理关爱志愿者队伍,在11个试点社区(村)全年完成完成4384人次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发放宣传册3000份以及讲座、义诊52场,举办团体心理辅导6场以及个体心理干预约52例,共计177人次,40位老年人通过干预抑郁情绪得到改善,6位老人转诊到专科医院就诊。

五是开展“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同伴支持项目”。

2019年,在奉化、慈溪两地试点,引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生活实践、社会和情感(心理)方面互帮互助,让曾经遭遇不幸的他们为面临同样境遇的同伴提供有用的支持。通过辅导员与患者招募、基线评估、辅导员岗前培训、开展同伴服务、辅导员强化培训与督导、阶段评估等一系列试点工作,2019全年共计开展81次小组活动、115名患者受益。增强了辅导员的社会角色感、增强了其他患者的社会融入感、减少了患者家属照顾的时间。两试点总结并分享项目经验,2020年,我市10个区县(市)均已开展同伴支持活动。

六是开展“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项目”。

2019年对100例符合条件(服药依从性差、弱监护或无监护、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注射使用长效针剂,经观察评估,患者无一例肇事肇祸事件发生。2020年,该项目在全大市全面铺开,经过对社区精防医生的培训,目前已累计注射107例。

七是开展“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关爱项目”。

2019年依托市禁毒大队工作网络体系对部分区县千余名社区戒毒与康复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精准确定服务对象;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干预服务模式,在海曙南门社区先行试点,开展4期每期10人的活动,为全面工作铺开打基础;根据心理普查结果,为鄞州区、海曙区、江北区提供12场次心理讲座、团辅活动,服务共计500人次,直接受益者获益明显;初步构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框架,为下一步服务打基础。今年在2019年基础上,继续开展服务,促进社区戒毒与康复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

四、挑战和展望

首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探索与实践初显成效,但距离期望仍存服务能力与需求不匹配,心理服务需求量大,服务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等短板,今后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联系,有效发挥卫生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的持续稳健发展,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前移关口,推动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和全国、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健康宁波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22部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内容,秉持“上医治未病”工作理念,将工作重心从治疗向预防转变,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系统地推进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开展未成年人、老年人、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干预,降低精神障碍发病率的同时,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二)引领信息,提升社会心理智能化服务水平。强化各级部门管理者的互联网 思维,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助推我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化服务水平,重点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线上项目)的上线运行,争取早日启动建设。借助阳明心坊等线下平台,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三)推进项目,打造宁波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宁波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实施方案》子项目,力争打造易复制、可推广的具有宁波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报送单位:宁波市康宁医院)